-
沭阳农商银行:“六个维度”助推转型发展
更新时间:2016-08-05 作者: 佚名
在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同业竞争加剧的金融环境下,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能力,今年以来,沭阳农商行全行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分别从“角度、广度、力度、高度、名度、深度”六个维度上,助推转型谋发展。
一、换角度,加快网点转型升级。为了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该行从硬件、服务、机制、营销等方面入手,对全辖44个网点进行统一标识、统一室内布局、统一规范着装,设立自助设备服务区、电子银行体验区、补登折机等现代电子银行机具,方便居民办理业务。同时配备了便民服务箱、填单台、宣传折页架等等。配置了桌椅和便民箱等设施,开通了免费的wifi,添置了绿植,进一步美化、绿化、亮化营业环境。另一方面从软件入手,加强大堂经理对客户的引导、咨询、推介作用,加大营销力度,实行全员营销,走出去营销,由“坐商”向“行商”转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所有营业窗口实行弹性工作制,减少客户排队等待的时间。公司业务经营部和个人业务经营部等前台部门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不保证休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的角度,迎合客户需求,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转型发展后劲。
二、拓广度,全面创新消费类贷款业务。为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该行针对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国有企业工作人群推出“公职人员信用贷款”,贷款采用“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循环使用”的授信方式,无需担保抵押,在贷款额度内直接发放。贷款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同时,围绕农村消费升级方向,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先后推出 “便利贷”、“婚嫁贷”、“贷车贷”、“家用汽车贷”、“农机贷”、“装修贷”、“二手房贷”、“旅游贷”等系列个人消费贷款,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所有消费类贷款还款方式灵活,可分期付款,方便快捷,符合条件的直接发放信用贷款,第一时间满足客户消费资金需求。
三、提高度,打造“阳光信贷”升级版。为做实阳光信贷,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早在2008年该行通过开展“阳光信贷”惠农工程,对全县符合条件的25万农户家庭进行了逐户评议,授信总额105亿元。通过开展“阳光信贷”年检季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局面。由该行首创的“阳光信贷”曾被中国银监会提升为“三大工程”之一并在全国范围推广。为打造“阳光信贷”升级版,从2013年起,在全覆盖、普惠式阳光授信的基础上,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整村推进”工程,实现信用村内农民无需担保、抵押,仅凭个人信用就可办到贷款。农户每笔贷款额度一般5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元,贷款期限1年。截至6月末,该行共评定信用户53695户,授信信用贷款34.58亿元,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7828户,金额10.45亿元,用信率为30.22%。
四、加力度,全力以赴处置不良贷款。抽调精兵强将,成立资产保全中心,出台不良贷款专项考核办法,实行绩效挂钩考核,加压力,提动力。按照“核销一批、重组一批、盘活一批、转让一批”的要求,做好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工作,摸清家底,准确分类,真实反映,按照“一户一策”思路,理清债务关系、建立台账,以“盯一户、抓一户、清一户”的方式开展清收工作,同时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以提质增效促转型。
五、强名度,大力宣传普惠金融。为了将金融知识送到千家万户,该行成立普惠金融宣传队,配备了17名大堂经理和演职人员以及大型流动舞台宣传车等,以送金融知识下乡普及金融知识活动,编排了歌曲、舞蹈、形象展示、小品、萨克斯独奏、变脸等30多个节目,将该行优势产品、优质服务融入到文艺节目中,不定期到各乡镇巡回演出,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强化防范金融诈骗等金融知识宣传力度。目前,普惠金融宣传队已先后在城北市场、蓝天市场、贤官、胡集、吴集等地开展演出10余场,观众人数超过2万人。
六、挖深度,激发青年员工潜能。一是开展岗位竞聘。先后对委派会计、客户经理岗位进行竞聘,通过笔试加组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选拔一批业务水平突出,素质过硬的年轻员工走上管理岗位,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开展全员培训。根据年初制定的员工培训计划安排,制定了全年度专题培训方案,按条线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内部培训为主、外部培训为辅的模式,青年员工主要侧重于业务知识、专业技能、操作风险防控、服务礼仪、法律知识、金融理论等方面,中层管理人员重点放在风险防控、法律知识、经营方法、管理理念,执行力提升等方面。实行培训需求申报和培训效果评估机制,每月根据基层需求制定月度培训计划,每次培训后组织考试,评估培训效果。三是出台《机关借用人员管理办法》,定期抽调优秀基层员工到机关部门锻炼,丰富岗位经验,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沭阳农商银行行长 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