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农商力量” ——访江都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尚修国
更新时间:2024-07-08
发放江苏省首笔GEP生态价值贷,将绿色生态转变为真金白银;依据老年客户群体特征,提升“适老化”金融服务水平……一段时期以来,江都农商银行补短板,固根基,强优势,显担当,夯实竞争基础,各项工作有声有色,令人瞩目。围绕核心竞争能力建设,江都农商银行是从哪些方面入手,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又是怎样精心谋划的?“强化”支农支小定位,做得怎样?针对上述的问题,《金融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江都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尚修国。
从五个维度入手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金融时报》记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江都农商银行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做了哪些工作?
尚修国:作为服务地方金融的主力军,江都农商银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围绕“产业、产品、供给、服务、创新”五个方面,以实际行动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聚焦产业突破,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以开展“科技金融深化年”活动为契机,建立科创企业专营服务团队和特色服务支行,单列政策计划、信贷规模、产品渠道和考核维度,推动信贷资源向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倾斜。今年以来,累计服务专精特新等科技型企业400余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3.07亿元。
聚焦产品创新,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围绕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碳权交易等绿色产业,积极推广“排污贷”“环保贷”等绿色信贷产品,探索开展排污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量质押等多种新型融资产品,支持绿色企业发展壮大,截至3月末,绿色信贷余额7.9亿元。成功发放全省首笔“GEP生态价值贷”,今年2月,主动参与市发改委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扬州市分行联合推进的扬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评估系统的上线工作,并利用该系统完成首笔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为江都区一家企业评估其取水权价值207.72万元,真正实现了企业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易计算、易操作、可变现”,为创新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聚焦金融供给,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持续提升普惠金融经营水平和服务能力,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健全以“小微贷”“微企易贷”等产品为主的产品矩阵,加大对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推动普惠金融场景化、线上化建设,全面服务好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新市民群体。截至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46.23亿元,总量占全区市场份额的80%以上。
聚焦服务提升,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秉承“一心利他惟精惟一”的经营理念,认真践行金融助老“六个一”要求,加快厅堂适老化改造,增设老年爱心窗口,配备适老服务设施,组建金融服务志愿队,打通绿色服务通道,优化老年客户服务流程,提升老年客户服务体验。累计6家网点获评“江苏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适老网点”称号,28家网点获评“扬州市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适老网点”称号。
聚焦创新驱动,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持续打造“小而美”的特色数字银行,自主研发上线涵盖走访获客、贷款管理和决策支撑为一体的“数字银行实验舱”系统,助力网格化营销和线上客群经营管理。凭借该系统,江都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团队同时荣获“江都区工人先锋号”“扬州市工人先锋号”“扬州市技术攻坚奖”三个奖项。
《金融时报》记者: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江都农商银行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尚修国:江都农商银行将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五区”同创战略目标,重点瞄准普惠金融,全力打造“五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争做“一心长伴”中小微企业成长的“伙伴银行”。一是建立全面覆盖服务新名录。主动对接税务、电力等部门,建立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名录库,深入对接其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二是优化分层分类服务新模式。建立完善可持续的服务模式,针对名录库内不同中小微企业的特点,从“发展规模、发展阶段、发展潜力”三个维度综合衡量,匹配不同的产品和人员进行分层分类精准营销。三是构建稳健高效服务新机制。积极对接上线省联社普惠展业平台,深化“数字银行实验舱2.0”,加快“客户画像”系统建设,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线上分层管理、分级服务,通过科技赋能构建服务机制。四是组建内外联动服务新联盟。以“党建+”为突破口,组建政银、银企等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党建联盟,将服务合力转化为推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合力。五是打造金融为民服务新标杆。结合地区实际,深入开展服务升级工程,推动试点支行服务能力再优化、服务标准再提升、服务事项再丰富,在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后全面进行推广。
聚焦三个“深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江都农商银行如何以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农商力量”?
尚修国:江都农商银行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立足区域地方经济,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以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农商力量”。
深化政银合作,提质营商环境。一是主动服务重大项目。一直以来,江都农商银行主动参与政府重大签约项目、重点招商引资等活动,以保障项目需求为目标,在企业落户、银行开户等方面提前介入提供“一对一”配套服务,在项目建设、投产达产等阶段主动对接提供“一站式”资金支持。截至3月末,已累计信贷支持省市级重大项目18个4.3亿元。二是深入开展外联外拓。探索“行长+局长”“行长+镇长”“行长+会长”模式,与12家部委办局、3家乡镇、5个行业组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期收集高新技术企业、新注册企业、新型农业主体名单,不定期开展客户共同走访活动,切实打通业务、信息、合作、产品“四大渠道”,着力打造政银合作新模式。截至3月末,累计共走访客户5000余户,开展13次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服务宣讲活动,新增用信1693户19.33亿元。
深化银企对接,做实助企纾困。一是主动走访企业。坚持路在脚下,对农区8.43万户农户、城区4.17万户个体工商户、园区7159户企业客户、省级产品名录4052户清单客户实行“796”常态走访,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配备差异化的产品组合和扶持政策,加大金融服务力度。二是主动纾困解难。开展“普惠贷款攻坚季”活动,推动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利率水平适度下降,主动代缴资产评估费用、产权登记费用等,让企业成本“应降尽降”。充分运用无还本转续贷和政府转贷基金,主动让利、靠前服务、无缝对接,让到期贷款“应转尽转”。积极申请央行支农支小再贷款传导货币政策效应,打造“政银保”合作模式,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大力推广“苏农贷”“苏科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让政策红利“应享尽享”。截至3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60个基点,累计为934户普惠小微企业实施转贷25.93亿元,减少融资成本2000多万元。
深化网格营销,提升服务能力。一是聚焦服务“圆心”。借鉴政府社会治理网格化的经验,将全区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城市社区、乡镇村部划分为381个网格,派驻200多名客户经理进驻各网格,充分弘扬新时代江苏农信“背包精神”,确保每个网格都有专人走访、专人营销。二是延长服务“半径”。以“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为导向,加快“人社就近办”“农商·苏服办”“15分钟医保服务圈”等线上线下渠道场景建设,将高频政务业务延伸到网点进行办理。截至3月末。建成普惠金融服务点298个,辖区内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打造“农商·苏服办”网点228个,累计办理各类政务服务6万笔。针对群众办理公积金相关业务排队时间长、手续繁琐、申报资料多等问题,江都农商银行在全省首创,联合扬州地区其他农商银行,开通扬州地区公积金线上服务,涉及公积金查询、申请、贷款等5大类10多项服务,全部一键解决、线上办理,无需群众线下跑。该项业务开通以来,已有10万余人开展线上查询、申请、提取等相关业务。
采取四个举措强化“支农支小”定位
《金融时报》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江都农商银行如何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支农支小定位?
尚修国:江都农商银行将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省联社“3741”战略部署,始终坚守扎根本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积极践行“主力银行、伙伴银行、百姓银行”的使命任务,以有序有力的贯彻落实、高质高效的发展成果交好新征程“答卷”。
一是发挥党建共建合力。主动对接乡镇党委、政府,全面签订党建共建暨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党建+金融”合作新模式,构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选派支行行长、部室经理赴乡镇、村委、部委办局挂职金融特别助理,派驻金融服务队、客户经理进驻各建制镇,全面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业务受理、专业信息咨询、金融知识宣讲等服务,实现“金融网格”与“治理网格”深度融合。
二是践行支农支小使命。围绕坚守支农支小发展方向,深度聚焦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重点目标客户群,匹配对应的信贷产品,开展差异化营销服务。加快渠道建设,深入排查研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行业,提供一揽子高效金融服务,实现中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全方位对接。
三是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主动对接服务“乡村建设行动”“千万工程”,以助力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文旅产业发展为抓手,通过盘活资金存量、用好信贷增量、优化信贷投向等举措,加大相关产业的信贷支持,为实体经济提供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立体式、综合化金融服务,使资金真正投向实体经济。
四是提升普惠金融质效。以“阳光信贷——整村授信”提质增效工程和“富农易贷”推广提升行动为抓手,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小微企业以及社区、城镇居民的服务力度,务求农村网点整村推进、城区网点整圈推进,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实现“批量授信”对广大农户、社区居民的全覆盖。 (该文发表于2024年6月27日《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