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关注 / 阜宁农商行:“一个机制”孵化“三个转变” 创新人才培养力助青工成长
  • 阜宁农商行:“一个机制”孵化“三个转变” 创新人才培养力助青工成长

    更新时间:2014-01-27 作者: admin

    查看详情

(此文刊登于金融时报 20131227

日前,江苏阜宁农村商业银行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在前期2家支行试行“内部导师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面向全行33家营业网点和13个机关部室,出台了人才培养工程工作意见,旨在通过实施内部导师“传、帮、带”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三个转变。20名支行行长、12名会计主管、22名客户经理与54名新入行的大学生员工“青蓝”结对,计划用25年时间造就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

短期培训向长期培养转变。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阜宁农商业行近3年新招考入行100多名大学生。这些新大学生员工往往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充实到业务第一线,缺乏后续长期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内部导师制”有明确的标杆和目标,大学生员工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和空间充满信心,最大可能地发挥人才的潜能,缩短人才的“同化期”,有效地防止人才的无序流动。

自我进步向结对帮扶转变。内部导师“青蓝”结对,既有工作上随时指导,也有每月一次谈心交流,更有共同提高成长的百分制考核。新大学生员工施文冲这样评价并感恩她的结对师傅:像“114”一样,有问必答;像“110”一样,有求必应;像“119”一样,有难必帮。可见,“内部导师制”有利于解决新进人才的“水土不服”问题,缩短新进人才的“同化期”。

个人成才向团队竞争转变。“内部导师制”实行百分制考核,师徒同奖。有利于该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团队竞争优势的发挥。培养对象张焱曾经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担任客户经理不到一年,营销农户小额贷款1100多笔,金额超2000万元,成绩突出。提起张焱,他的师傅张崇銮行长不无感慨:这样的年轻人有理想、有文化,更重要的是对农村这片土地有感情。不但值得培养,而且值得我们互相学习。

该行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开畅青年员工晋升通道,让全行员工的心热起来、劲涨起来,精神风貌不可同日而语,在实施商务转型和持续稳健发展中集聚起强大的正能量。对此,该行董事长鲍加耕动情地说:实现中国梦,关键是青年强。在农村金融机构一线,青年员工代表着未来和希望,当下以及更长一段时间,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培养一流的适用性年轻金融人才,是当务之急,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愿望,阜宁农商行愿意在这方面持续、积极做好尝试和创新。(王峰 张大勇 庄步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