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海农商行:架起“信用”与“用信”的鹊桥
更新时间:2014-01-27 作者: admin
(此文刊登于金融时报
去年以来,江苏黄海农商银行通过创新信贷产品,重塑信用环境,帮助客户转化个人信用资源为财富源泉,架起“社会信用”和“银行用信”间的桥梁,不仅解决了客户资金难题,而且为建设与优化地方信用环境,帮助客户和市民树立“讲信用、守信用”观念做出了努力。
社会信用转化为银行用信
该行主动细分客户,明确市场定位,对个人贷款业务进行拆分重组,优化配置,陆续推出了“公务通”、“教务通”、“医务通”等消费类信用贷款和“道德贷”、“亲情贷”等经营类信用贷款,真正实现了社会信用转化为银行用信。
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财富。“以前想要贷款,不是要房产抵押,就是要人担保。没想到成为道德模范以后,不需要抵押担保了!”盐都区人武部民兵训练基地教员 徐兆学获得了黄海农商银行额度为10万元的信用授信,徐兆学是“盐城好人”,也是江苏省第二届道德模范,就连自己也非常意外能成为“道德贷”第一人,仅凭 道德模范荣誉就能获得贷款,徐兆学正是黄海农商银行“道德贷”授信对象之一。去年6月份以来,黄海农商行为激发社会正能量,弘扬文明新风尚,开创了“道德 贷”信用贷款产品。“道德贷”向在本行服务辖区内的获得市级以上道德模范群体发放以其诚实、信用作为担保的贷款,只要无不良贷款记录,创业项目有前景而且 合法合规,不需要其他任何的抵押和担保,就能获得最高30万元的贷款额度。
职业资源提炼起真金白银。朱某在盐都新区供职,儿子结婚时 购房购车手头资金有点紧,2013年7月上旬将20万元贷款结清后,正碍于面子找其他公务人员担保时,听说黄海农商行简化了公务员贷款手续。7月24日没 想到黄海农商银行盐都区支行一次性办结,利率较前期还优惠,不要担保,直接现金支付,老朱连声称赞,“黄海行办贷款,真省心、省钱、省力”。最近,像老朱 发出这样感慨的客户越来越多。去年8月份以来,该行面对客户数不断下降的经营形势,认真分析现状,反思“银行有钱放不出、客户拿贷无门路”的原因,分析盐 城地区信用环境,在个人贷款业务上开创性地推出了“公务通”、“教务通”、“医务通”消费贷款,“三通”贷款一经推出,获得了市场和市民的强烈反响,截至 去年11月末,该行“圆鼎公务通”实际用信1050户,用信总额1.63亿元;“圆鼎教务通”实际用信366户,用信总额5179万元;“圆鼎医务通”实 际用信56户,用信总额895万元。真正为盐城市区的广大公务员、教师和医生客户群体送去了真金白银,帮助他们解决了消费难题。
银行用信牵引着社会信用
地方信用环境建设不仅关系到金融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也关系到地方银行赖以维系的客户群体和市场环境,黄海农商银行的信用贷款实现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的作用。
信用贷款提升信用意识。该行为了推进信用环境建设,满足客户信贷需求的做法得到了市场的良好反应,得到了客户的一致认可。从该行的经营数据可见一斑,截 至去年11月末,该行个人贷款客户数迅速攀升,该行个人贷款客户数达成12490户,比上月增加198户,比年初增加735户。黄海农商行的系列信用贷款 投放,使市场和客户逐渐意识到“信用”的重要意义,意识到自身道德、职业和人脉资源也可以换来真金白银,促进客户珍惜自身信用资源。
权益保护优化信用环境。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是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保护最基层的金融消费者权益,黄海农商银行在辖内乡镇建立20个“金融消费 者权益保护站点”,站点以该行“村村通”便民服务点为基础,在商户店面内悬挂消保站点标识,摆放金融知识宣传单页,建立金融消费者意见登记簿,并对商户进行初步培训,使其承担起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职责。去年11月中旬,盐城市人行领导及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先后两次到该行建立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站点”考 察调研,对该行积极做好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信贷工厂加工信用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环境 中,黄海农商银行不断尝试推进转型与改革,在信贷投放上,立足明确“做小做散”的市场定位,不断细分客户,对现有业务进行重新整合,广泛调动市场信用资 源。从流程建设上,打造专业化团队,进行分层分类营销、申报和审批,每个环节都建立标准化操作、评审规范,客户经理和评审经理尽职免责,对客户做出限时服务承诺,形成了可复制的信贷工厂模式,这种信贷模式在推进信用贷款发放中控制了风险。
“信用”与“用信”的美好愿景
快速发展的个人信贷业务对提升客户信用意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整合社会信用资源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该行下一步在协调推进“社会信用”和“银行用信” 相互促进提升上,一是将继续立足明晰市场定位,细分客户群体,根据消费和经营两种用途,不断推出更多适应客户需求的信贷产品;二是紧跟利率市场化趋势,采用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定价措施,挖掘社会资金资源,大力推进组织资金工作,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客户,吸纳更多的优质客户,培育客户信用意识;三是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纵深推进金融知识宣传,以更加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和方式开展宣传,使广大农村、城市居民认识信用,了解信用,利用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