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台农商行:丰收
更新时间:2014-03-21 作者: admin
(此文刊登于金融时报
都“卖”了个好价钱
“200亩水面,一期出银鲫42万斤,市价7元/斤,扣去饲料成本、人工费用等等一切开支,净赚46万元!行啊,老夏,有你的!”邵卫华推了老夏一把。“不多,不多!”50多岁的江苏苏北养殖户夏永丰一边指挥上鱼机上鱼,一边指着不远处的4号鱼塘满脸羡慕地说,“一样大的塘,那家养的是非洲斑点鮰鱼,全出口,赚的比我多一倍半!”
5号鱼塘在过磅,7条青鲲114斤。塘主老夏随手抱起一条,将近20斤。
“别光说养殖户,你们苏泰饲料也赚了个盆满、钵满!”一旁的崔小辉打趣道,“不先把你们的六大碗舀起来,拉鱼的车出不了你们的门!”“这个是的,养殖户创收,我们饲料厂也跟着实现收益。”
“你们农商行也不赖,存、贷款两旺”想起什么似的,徐总“反咬一口”,“贷款都跟你们借,饲料厂的账户、养殖户的卡都开在你们行,回笼款这几天全进账!”
“是是是,算好了你们今天起塘,我们弶港支行明天也开始拿‘日日赛’奖!”邵卫华和崔小辉坦率地承认。
“一道门”的玄机
金川水产养殖场是上海川东农场投资开发的、配套齐全的标准化水产养殖场,辖56个塘口,12000亩养殖水面。由于场内养殖户多为外地人,缺少有效抵押、担保手段,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养殖规模无法有效拓展,作为上游企业,苏泰饲料在金川水产养殖场的销售局面一度也难以充分打开。
“能实现养殖户、饲料厂、银行三赢是推广链式金融,纽结利益共同体的结果”,邵卫华解释说,“玄机在于开合‘一道门’。”
2013年弶港贷款营销中心开展特色创建,在组织沿海淡、海水养殖调研时,发现了这种尴尬局面。经过与饲料厂、养殖户充分对接,决定探索一条新路:创新链式金融,将养殖户之间、养殖户与饲料供应商、饲料供应商与农商行结成利益共同体,配套养殖产业链。
农商行打开“一扇门”,创新养殖户联保、饲料厂担保、海域使用权质押等贷款方式,化解有效担保难题,支持饲料厂技改扩能,增强实力;帮助外地养殖户获得贷款支持,扩大养殖水面,增加收入,返带动饲料厂销售,形成良性循环。饲料厂建起“一道门”,加强对赊账、担保养殖户的管理,实时与农商行对接,实行信息互通,共同防范、化解潜在的道德、经营风险。
在金川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的进出口,结账成了一道风景,鱼贩支付养殖户鱼款,养殖户偿清一年饲料欠款,饲料厂开门放行。而对邵卫华和崔小辉来说,贷款管理也多了一道闸,为了自身的安全经营,饲料厂、养殖户主动担当起“守门员”,随时向农商行“爆料”哪家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怎样,什么时候起塘,方便收贷,吸存。
链式金融释放的“黄金效益”
事实上,苏泰饲料和金川水产养殖场的36户养殖户,仅仅是产业链金融创新的部分受益者,与淮大江饲料、康威饲料、光亚水产等企业协作,推广“饲料厂+养殖户”、“农业龙头企业+养殖户”贷款模式,截至今年1月末,弶港贷款营销中心增投绿色食品产业链贷款70笔、贷款金额6000多万元,涉及企业12家、养殖户100多户。
统计数据证实了链式金融释放出的“黄金效益”:2013年,仅新增授信的89户养殖户户均收益就达30万元,同比上年多收入近10万元。
而作为支持地方发展的“副产品”,仅今年首季45天,弶港支行的各项存款就净增了6232万元,同比上年多增2587万元。(沈扣林 樊玮 张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