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散文:《浅深红树见扬州》
  • 散文:《浅深红树见扬州》

    更新时间:2018-04-13

    查看详情

4月初,大学同学微信群里班长转发了扬州大学校友会通知——5月19日校庆日将举行校友集中返校聚会活动。2008年,我们从那座待了四年的城市离开,恍惚间已是十年,不觉感叹,“十年一觉扬州梦”。

四年里,逛过东关街、东圈门,登过大明寺的栖灵塔,去过徐凝门街的何园,游过唐城遗址公园,访过梅花岭的史公祠,看过瓜洲的渡船。在京杭大运河边东关古渡旁,扬州城留下的残垣断壁和绵延的城墙遗址,静静地沉睡在钢化玻璃的保护之下,上面长满了青苔绿草。瘦西湖仿佛就是学校的后花园,来来往往,进进出出不知多少次。周末喜去熙熙攘攘的彩衣街、国庆路、皮市街、甘泉路、盐阜路,一个人或者和同学们一起,无所事事地闲逛,常常在无意中转入深深浅浅的古巷。扬州的大街小巷充满了故事,“南柯一梦”就发生在老城区驼铃巷内,石塔旁的木兰苑就是“饭后钟”、“碧纱笼”的典出之地。岁月带走了辉煌,但荣耀依然属于这片土地。

扬州的最大幸运是在它的兴盛时期,遇上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而中国诗歌鼎盛时期的最优秀的诗人群与扬州邂逅,诸如骆宾王、张若虚、孟浩然、王昌龄、李颀、李白、高适、刘长卿、韦应物、孟郊、卢仝、张籍、王播、陈羽、刘禹锡、白居易、李绅、徐凝、李德裕、张祜、杜牧、许浑、赵嘏、温庭筠、皮日休、韦庄等,几乎占了唐诗名家的半数以上,成就了千古佳话。正如《中华诗词大会》里老师说的那样,唐代扬州就是今天的北上广。作为当时全国的第一大商业都会,被时人号为“扬一益二”的时候,诗人对扬州的选择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地处长江下游、运河要冲的扬州,万商辐辏,佳丽云集,钟鸣鼎食,一派繁华。“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于是,在隐隐青山里,在绿水迢迢中,扬州成为浸润在诗词里的“淮左名都”。

当时的文人对扬州多有吟咏之作,著名的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在唐人的文化浸染下,扬州成为人人向往的月亮城。于是,在文人墨客的长吟短叹的杯盏中,转化为一篇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近代散文。可以到瘦西湖二十四桥寻找“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平山堂前吟诵“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在月明桥畔低徊“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而扬州,也不曾忘记他们,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道道人文地标,至今仍在那一卷卷诗文、一处处石碑、一个个船娘导游绘声绘色的解说中留存下来,成为不朽。“汶河路的仙鹤还在恋恋不舍地眺望,大明寺的钟声还在和风中回响”。在杨柳晓岸,曲桥扶栏,运河风月,瘦西湖畔,一如青草春生,岁岁年年……

“浅深红树见扬州”。春花烂漫之际,正是扬城最美之时,数不尽的花红柳绿,看不完的亭台楼榭,听不尽的丝竹管弦,当然还有吃不完的淮扬美食。

(泗阳农商银行 张惠)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