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百年“逐”印》
更新时间:2022-02-24
我有幸参与太仓农村商业银行行史馆筹建工作,通过查阅档案、搜寻老物件,走访前辈,将自己的视角拉开,也将感知的触角延伸至百年之前……
当中国华洋义赈团将当年剩余救灾款用于发展信用合作事业,于1923年在河北省香河县成立中国首个农村信用社的时候,中国农村信用社由此拉开帷幕。1924年10月,徐澄在南京丰润门创办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展开了江苏省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画卷。在此后近百年时间内,中国农村信用社在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引领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1951年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积极推动着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而彼时,长江三角洲上的明珠——太仓,于1931年在浏河区长泾桥乡首创县内第一个无限信用合作社,1951年10月18日,在浏河区茜泾乡进步村首创了信用互助组,之后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的改革号角,在曲折前行道路上发展的农信社,从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全方位支持“三农”;从合署办公,到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从组建县级联社,到统一法人,再到实行股份制改革,一直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变革中迎浪前行。
一、追逐农信前辈的吃苦耐劳
收集到的一张1965年拍摄的“行社练习生训练班留念”黑白合照显示,拍摄地点是当时中国农业银行太仓县支行门口。三年自然灾害后,农行恢复成立,于1964年首次招收练习生,于次年5月集中培训。相片中32名人员都是农行与信用社的正式员工,衣着质朴,神态肃然。练习生的培训中并没有如今的技能业务培训,半个月的培训教导大都是政论思想教育。当年试用期的薪酬为18元/月,试用期三至六个月,期满月工资则为29.50元。
那个年代,信用社的员工都必须是算账能手。所以,会打算盘、打好算盘,就是员工平日的必修课。收藏在行史馆内的算盘,是上世纪60年代的红木算盘。擦拭掉上面的灰尘,仿佛还能听到第一代农信人噼啪的算盘声。而当时信用社的办公桌就是两张拼着的木质写字桌,桌上标配着算盘。因条件有限,客户站立着办业务,没有椅子。会计和出纳面对面办公,会计管账,出纳负责收付现金,外面则是主任室及外勤室。当时一年到头没有休息,中午吃饭则搭伙当地供销社食堂。平日向主任请假都很难。当时的现金都存放在库房内,晚上便还要值守库房。
二、追逐早期农信工作者的任重前行
上世纪六十年代,信用社用的是煤油灯,后来改用汽油灯,待到镇上发了电,信用社才用上电灯。晚上,镇上发电机一关,信用社就又漆黑一片,守库时依然靠着燎泡灯(汽油灯)昏黄的光照明。在这样的条件下,早期农信社工作者依然不怕黑、不怕累,任劳任怨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信用社的营业时间很长。“早开门,晚打烊,晚上下班跟太阳”。并根据季节特点,确定开门关门时间。如遇“双抢时期”,即两季稻抢收抢种时,早上四点三刻就开门了。有时天刚放亮,信用社开门营业时需点的汽油灯尚未点燃,就有早起的农户误以为信用社职员偷懒还在赖床而拍窗喊骂,甚至还有凌晨三点半被叫起的经历。那时,外出办理业务的员工常背一个单肩帆布包,里面放有铅笔、圆珠笔、复写纸、空白存单、印泥罐、算盘等物件,库房还有双肩备战包,顾名思义就是为预防地震等特殊事件而准备的背包。
到了七十年代,人员多了,晚上就有4人值守库房,逐渐热闹了起来,营业间也有出纳、会计、记账员三人同时办公。但业务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存款、贷款业务。而存单办理很少,只在大队分红时才开立存单。贷款业务也不多,都是解决人民生活所需的贷款。比如,人民公社化时期,生产队要添置农具、购买原料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时,就会来信用社申请贷款。社员生活方面困难或无钱看病也会前往信用社贷款,金额都不大,生活贷款10元已算是多的了。当时贷款无需抵押,属信用贷款,但要大队盖公章证明,或者大队干部盖私章后,再由大队干部领到信用社找主任办理。贷款时审查农户还款能力的主要依据是夏秋两季分红,及参考生产队的生产能力和收益情况。
三、追逐改革开放的探索创新
关于“小康”的记忆,是在高中政治课上有关党的十三大报告“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文字:“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十一届三中全后,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之家”的理念,小康思想的提出,也督促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在党的指引下,逐步展现了勃勃生机。
据《太仓县志》记载,早在1978年1月,太仓成立了县信用合作联社。1979年,太仓各地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合署办公,实行一个门口、两块牌子、两本账目、两个会计的办公模式。从早期的老物件比如工作证上,就能看到当时合署办公的印记。1984年 8月,在明确农信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改革方向后,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级联社,实行农村信用社两级法人管理体制,太仓县联社成为全县的联营合作金融组织和领导基层信用社的管理机构,有力推进农村金融事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至1985年末,全县建有信用社22个,职工356人,入社农民占总农户的93%,股金44.28万元。吸收存款13670.9万元,发放贷款10327.5万元,为融通农村资金、增加社员收入发挥了很大作用。
四、追逐历史变革中的奋进号声
嵌着铜条的花岗岩楼梯至今仍在,只是踏访的人已鲜有,蒙尘斑驳的黑色电铃让人仿佛仍能听到当时信用社员工上下班的热闹。那里是太仓人民北路2号老联社大楼,曾是太仓农村信用联社的根据地。
当年,联社大楼坐北朝南,面向新华东街,能听见新华书店钟楼的钟声。联社大门西侧是中国工商银行太仓县支行营业所,东侧则是农行和信用社合署办公的营业所。门口悬挂有“中国农业银行太仓县支行”、“江苏省太仓县信用合作联社”两块铭牌,这也表明当时“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经营模式。创建之初,楼上只有太仓县联社成立的信用合作股一个科室,因是合署办公,所以联社办事人员便配合农行一起从事农村金融业务,如指导农村生产队分红、信用站建设、农业农户社员贷款、信用社财务等,待到1995年5月与农行步入分门之后,联社才开始组建独立的职能科室,最初有五个:办公室、人事教育科、财务会计科、业务科和审计监察科。这也为后来分门进程创造了有力条件。
1996年行社分门办公后,江苏省太仓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拥有24个独立核算单位,职工472人。1998年末,太仓市农村信用联社作为农村金融的基础力量,已拥有23个基层信用社、23个信用分社、13个储蓄所,包括营业部在内的60个营业网点。全系统在册人员481名。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126人。各项存款为16.47亿元,各项贷款达9.93亿元,分别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增长40.1倍和197.6倍,居于当时全市各金融机构之前列。
2000年10月20日,太仓市联社召开统一法人的太仓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创立暨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成立了市联社理事会、监事会。这标志着太仓市农村信用合作金融在深化改革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太仓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也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一级法人企业。
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引领下,2005年1月12日,太仓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又完成改制,走上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道路,江苏太仓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如今,太仓农村商业银行已拥有25家本地支行、6家异地支行以及2家村镇银行,并且秉承信用社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理念,坚持以服务三农、助力小微、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从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到推广阳光信贷;从打造信用村建设,到线上线下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便捷体验,再到推出“小微e贷”“融e贷”“房易贷”等特色产品,踏准“金融产品创新 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融新时代节奏,积极落实金融回归本源,大力支持农村实体经济发展,践行做小做散的战略定位。
我们怀着敬重拂去岁月浮尘,一点一点重温农信人、农商行人的奋斗历程、朴素情怀和斐然的成绩,感怀着半个世纪以来一脉传承的争先务实精神以及“为客户服务”理念的同时,又激起了继续前行的信念。从1931年出现的无限信用合作社,一步步走到如今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今日的辉煌是代代金融工作者踏着党前行的红色脚步,勇逐时代铿锵步伐而创造的成就。我们迎来了第一个丰收的百年,也正走向一个又一个举目期盼的辉煌百年!
(太仓农商银行 陆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