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董糖有点甜
  • 董糖有点甜

    更新时间:2016-04-20 作者: 佚名

    查看详情

过完年,大家应该都有一种感受——年饱。年饱,顾名思义,过年吃得太饱。说起过年的吃食,那可真要数一阵儿了。

大鱼大肉已经不稀奇了,好一点的,鲍鱼鱼翅,再不济,也会弄点不寻常的肉种凑个数。这时,肚子已经被山珍海味填的鼓鼓的,下了餐桌还有品种多样的零食等着。各种口味的糖果、坚果、水果任你挑。

今年过年我就吃到了一种久违的零食——董糖。

比我年长的或是跟我差不多大的,肯定吃过董糖。小时候,董糖可以说是上等零食。等大了些,物质条件好了,零食的品种越来越丰富,董糖却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我“最近”一次吃董糖,要追溯到六年前了。刚上大学的我带了点地方特产给舍友们品尝,双黄蛋、茶干受到了一致好评,董糖则逊色不少。说实话,董糖不受“待见”,我内心里有点难过。我不怪舍友们,因为对于外地人而言,仅仅是从口味上评价美食,这其中免不了含有个人主观色彩。但就我而言,董糖满满地是童年的记忆,是一生中难以忘却的留念。

今年过年能吃到董糖也是巧合。过年前,我陪母亲去超市置办年货,在超市门口的特价栏竟然看到了熟悉又陌生的董糖。在琳琅满目、包装精美的零食中,董糖显得有那么点寒酸、有那么点乡气。这可是我小时候的最爱啊!我暗暗气恼自己怎么会有这种感觉。

对于董糖的爱,应该说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的。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照顾我的重任就落到了奶奶头上。我是个非常粘人的孩子,总是吵着要妈妈。奶奶没办法,只能拿些好吃的哄我。每当我吵闹不止的时候,奶奶就把董糖拈碎了放到我嘴里。没想到,这种办法很奏效,当即不哭也不闹。后来,当我不安分的时候,奶奶就喂我些董糖。所以说,我对董糖的喜爱之情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培养起来的。对于这件事情,我也是长大后听奶奶谈起的。

待到大了些,就知道自己找董糖吃了。奶奶生怕我吃坏牙,将董糖藏起来。越是吃不到就越想吃,做梦都能流哈喇子。

董糖每块长约3厘米,宽、厚各1.5厘米,裹着一层糯米纸,外面用红白格子相间的糖纸包着,吃起来甜甜的、细细的、粘粘的,刚吃进嘴里,就融化了,有一股芝麻的香味,沁人心脾。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从奶奶那里得到董糖。奶奶有了指挥我的指挥棒,譬如干一些家务,奶奶高兴了就奖励我一块董糖。哪怕是一小块,也能让我兴奋好一会了。慢慢地打开包装纸,屏住呼吸,生怕呼气重一点就将董糖吹散。每次只舍得用手拈一点,尝到了点甜的滋味,又小心翼翼地用糖纸包好。通常,一块董糖能吃好几次。

我几乎没见奶奶吃过董糖,小时候单纯地认为奶奶不爱吃。偶尔我会与奶奶一齐分享,奶奶总是摇着头,我“犯嫌”地拈一点放到奶奶嘴里。只见奶奶眯着眼,细细地咀嚼,那样子,好似在吃人参果。有时候奶奶会一边吃一边喃喃自语,讲一些关于董糖的故事。目不识丁的奶奶,是无法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的。我至今有印象的也就是董糖和古代的一个女子有关。

几年前,我看过一个关于如何制作董糖的纪录片,那里面详细叙述了董糖的来历。相传,董糖是明初永乐年间高邮进士董璘为孝母所制。据说其晚年回老家后,侍奉老寡母,知道母亲爱吃甜食,就用面粉、米粉、糖等制作出董糖,不仅不黏牙、也不是很甜,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渐渐地被流传出去,又被微服私访的乾隆爷发现了,故赐名董糖。这是史书中详细记载的,是有据可循的。

民间流传甚广的则是另一个版本。明崇祯年间,秦淮八绝之一董小宛,擅长美食。一次,夫君冒辟疆生病,董小宛独出心裁以芝麻,白糖,炒面,糖稀,香油等原料,精心制作方块酥糖,给冒辟疆品尝,冒病遂好。后来,冒辟疆远战沙场,杳无音信。董小宛郁郁寡欢,生病而死。冒辟疆归来,由于长期思恋董小宛,冒遂命人制作酥糖,为表达对董小宛的思恋遂起名谓:“董糖”。 

我想,无论是孝顺的董璘,还是痴情的冒辟疆,董糖已不单单是董糖了。董糖承载了人们浓浓的情感。想着这些故事,吃着董糖,嘴里、心里都是甜的。(高邮农商银行 姚迪茹)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