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翁之意不在山水
更新时间:2016-06-02 作者: 佚名
大文豪欧阳修名列“唐宋八大家”,其文章言之有物,掷地有声,笔力非常强大。唯独《醉翁亭记》写得轻轻飘飘,弯弯曲曲,文风迥异,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庆历六年以范仲淹为首的新党被贬,其中也有欧阳修。而《醉翁亭记》就创作于这一年,可见当时他的心情不可能如文章中形容的那样“乐”,更多的恐怕是强颜欢笑。但他必须笑,而且必须笑得很真诚。
为什么呢?
欧阳修虽因支持新政被贬,但贬他的理由却是言官诬告的个人品行,这就给朝廷日后重新任用留了余地,毕竟宋仁宗也十分欣赏他的文章。
也就是说,“态度”成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能否东山再起的关键。
只要向守旧派服软,与范仲淹等新党决裂,很快就能回朝高升,但将为天下人所不齿;继续硬顶下去,守旧派必将加大打击力度,把他贬得更远。
思前想后,欧阳修选择了一条聪明的道路,且看他如何做好这篇文章——
开头第一句:环滁皆山也。
这句话很有意思,因为滁州城周围只有一座琅琊山。但欧阳修为何非将滁州描述成山城呢?
这便是唐宋散文的套路,取情态述其义,虚实相间,形成一派主题化的山水意境,与中国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宋仁宗看到开头五个字就明白了:这篇文章里的事情都是虚的。守旧派也不能坐实文章里任何一句话。当然,看了《醉翁亭记》而慕名到滁州游玩的人,更不会细究城外并没有群山。
也有迂腐的诗人,清代何绍基就在《东洲草堂诗钞》里发牢骚:“野鸟溪云共往还,《醉翁》一操落人间。如何陵谷多迁变,今日滁州竟少山?”
这种不能领会文章玄机、处处较真的人,实在大煞风景。
接下来走进琅琊山,峰回路转,有溪,有泉,有亭。建亭者是山僧智仙,就泉酿酒,还造了亭子邀请太守前来饮酒。
显然根本不存在山僧,这是修辞里的借取法。倘若没有山僧,直接写太守带人进山造亭题字,设宴作文,自编自演的痕迹未免太重了。
再然后欧阳修本人出现在文章里,称为“醉翁”——大家注意学习欧阳修的写作技巧,凡写自夸的作文一定要用第三人称,不要用“我”。
欧阳修写这篇文章时还不到四十岁,便自称“翁”,这是表明自己对政治上的敌人已经没有威胁了。
到了晚上,“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按说天黑后禽鸟应该夜倦归巢,什么鸟还有精神乐?说明禽鸟也是虚指。
山不是真山,鸟不是真鸟,亭子是后来修的,但太守偏偏“乐在其中”。欧阳修到底想说什么呢?那就是国泰民安的气氛和荣辱不惊的忠忱,在文章中得到和谐统一。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无穷”,说明无论官场沉浮,醉翁都服从皇帝的大局安排;“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说明老百姓在青山绿水间沐浴着太平盛世的快乐,惟有如此,太守才能替皇帝高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说明醉翁虽然被流放到这片山水,就算在此终老又有什么不可以?
因此,欧阳修所写的山水之乐、与民之乐,实质是忠君之志。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是全文仅有一笔实写,意思很清楚:凭我大文豪欧阳修的文章,应该能够给大宋朝廷增添光彩。写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醉翁之意不在山水,而在于朝堂也。
《醉翁亭记》创作晚于《岳阳楼记》,但可见欧阳修和范仲淹一样在政治上趋于成熟,而且更善于利用自己文豪的身份。
当时,欧阳修有两篇记同时流传天下,除了《醉翁亭记》,还有一篇是之前写的《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是通过描写滁州的历史风情,歌颂大宋朝廷文治武功和当今皇帝的仁德。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把皇帝希望看到的思想改造,以及他感激圣恩的情绪,用近于白描的手法表达出来。
但仅有这篇文采欠缺的《丰乐亭记》肯定达不到宣传效果,欧阳修需要一篇像《岳阳楼记》那样文采飞扬、传颂天下的好文章。《丰乐亭记》不过是体操比赛的“规定动作”,凡有可能妨碍修辞之美的要素,都在里面提到。然后才是“自选动作”,可以肆意挥洒文字,指点江山。
可以说《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是一正一奇、一实一虚的两篇好文章。
《醉翁亭记》全篇用了18个“者”,21个“也”,16个“之”,25个“而”,10个“乐”,因而朗朗上口,容易营造古人那种摇头晃脑、陶然醉之的诵读效果,是一个成功的宣传企划案例。据《滁州志》记载,《醉翁亭记》文章一出,天下文人惊叹不已,前来滁州游览者不计其数,夜宿于琅琊山上的游客太多以至于把寺庙里的毛毡都借光了。
不过,欧阳修在滁州当太守,真的只会终日饮酒,游山玩水吗?当然不是。
事实上欧阳修在任太守两年时间里做了很多实事,包括重修城墙、兴建水利、开辟旅游景点、加强武备、整饬治安环境,还在城外开辟练兵场,既提高滁州财政收入,又加强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后来他调任开封府尹,很巧,前任便是铁面无私的包公。欧阳修推行“宽简无为”,润物无声,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东台农商行 朱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