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善孝为先——记海安农商行李堡支行李建华
更新时间:2016-06-20 作者: 佚名
有句古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海安农商行就有这样一个爱老、敬老的好榜样,他叫李建华,在农商行工作几十年,工作任劳任怨、乐于奉献;在家里更是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孝敬老人,教育子女,以默默无闻的行动践行孝之大德。
今年56岁的李建华是家中长子。在邻居眼中,李建华是位不折不扣的大“孝子”。10个月前,李建华母亲突然脑中风,80岁高龄身体机能已明显不如年轻人,一直处于昏迷状态,送医院救治数月后仍不见显好转,医院只得通知让其回家休养。母亲出院后安置在东厢房,为更好地照顾半身不遂的母亲和81岁的老父亲,李建华安排老父亲睡大床,老母亲睡病床,自己搬了张小床在旁边,贴身照顾,吃喝拉撒,尽心侍奉。
李建华平时省吃俭用,由于妻子下岗,全家仅靠他一人工资维持生活,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儿子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并安家,购房花尽了他所有积蓄,可在老人房间,种康复器械,升降床、防褥疮的气垫、血压计、坐便器、轮椅等一应俱全。“不少是妹妹、儿子买的,他们平时只要一有时间,也都会回来看母亲”。
每天6点不到,李建华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为母亲洗脸擦身、换洗衣服,床单、裤子、被罩每天都换几次,他一遍又一遍地洗,然后量血压、康复按摩,出门买菜、准备早饭,忙完后急急忙忙去上班。班中,他又是一个尽职的好员工,从不因为家里的事影响工作,下班后又迅速赶回家照顾两位老人。
母亲第一次中风时,深度昏迷,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但李建华坚持不放弃治疗,守在老人身边,一个礼拜后脱离危险期。一开始,李建华妻子还在家帮助照顾,后来由于孙子要上学只得安排妻子去上海带孙子,他妹妹也只能抽空来照顾老人,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守在身边。
老人出院后,半身不遂,吃喝拉撒全在床上。为帮助母亲康复,李建华自己在家研究穴位图,先拿自己做实验,然后帮母亲按摩、推拿。不仅如此,还搜集降血压信息,考虑母亲口感和营养,每顿饭专门为母亲单独 “开伙”。李建华的悉心照料,也让母亲十分依赖,有时连他父亲、妹妹喂食、药都不吃,李建华却能顺利完成。
李建华介绍,母亲几次住院,花了4万余元。自己的钱不够,妹妹主动拿钱。“钱花了不要紧,只要老人能多活些时间。”提及母亲,李建华说,小时候,父母吃了很多苦,供他读书,所以应该孝敬,希望父母晚年能过得幸福。为照顾母亲,李建华人都消瘦了,有人叹息地对他说:“你太累了,给病母请个保姆,你也轻松点”。他听后总是笑着回答:“也不是怕花钱、图轻松的问题,她是生我养我的亲娘,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养大,尽这点孝道是应该的。再说请别人照顾我也不放心,冷暖还是儿知母啊,要是亏了老人可是补不回来的。”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母亲完全丧失了行为能力,但李建华一如既往地天天照顾老母亲,十个月如一日。每天讲身边发生的大小事,给老人讲以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管老人能否听懂,只要老人能似懂非懂地看他一眼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
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李建华用他的善良和孝心为父亲和母亲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也为身边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海安农商银行 顾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