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散文《富安印象•晨》
  • 散文《富安印象•晨》

    更新时间:2014-06-19 作者: admin

    查看详情

记忆中,老镇的醒,应该就是从东边这条进街必经的狭长深巷开始的。

东边的天才微微地青,辚辚的自行车声已经穿过那条铺满青石板的庙巷。紧接着,嘀哩婉转的鸟啼声、推木门板的吱呀声、挑水伙计一路泼洒出的水花溅裂声、挑菜、担粪农人嗨吆嗨吆的号子声、晨起见面的招呼声、叮当的车铃声、杂沓的脚步声渐次混起。

天光渐渐地亮,从东到西狭长的老街上,临街的吃食店铺老朽的木门板次第着都卸了下来,摞排在墙垛边。老店内橘色的灯火通明。系着青围裙的老婆婆坐到乌黑的长条凳上一手持竹签,一手托着一摞飞薄的馄饨皮,就着粉嘟嘟的肉糜,一只只精巧的绉纱馄饨飞快地落在细竹篾匾儿上。板桥口,歪脖的女人红红着眼睛,立在大铁皮油桶改装的炉灶前,两根大竹筷不停翻着滚沸的油锅里急速膨大的油条、虾糍。烧饼炉旁,衣袖卷得高高的男人长长的火钳从腰鼓状的炉膛里迅捷地夹出烧红的树桩、木块,丢到旁边的水盆里,“噗嗤”一声,一股浓的青烟腾起。驼背的烧火老头绕到灶前,伸长脖子看看浸在热油里的麻团坯,然后又回到灶膛后,铲起一铁锨乌黑的碎煤送到火红的锅膛底。隔壁豆腐店里鼓风机嗡嗡飞快地转,成箩筐压制好的茶干白坯,被倒进热气氤氲的酱油汤大锅内,整箱笼肥白的豆腐被迅速地划开,然后轻轻抖到盛满清水的大木桶里……

老街渐渐地闹腾起来。破旧的八仙桌上摆上了刚出笼的鲜肉大包,一只只油汪汪地香;大铁锅里滚开的奶白鱼汤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萝卜丝油渣咸鲜馅、韭花油渣甜咸馅的草炉贴烧饼刚铲出,摞放在炉口;麻团一只只圆溜溜地鼓着,散在白搪瓷托盘上;红糖黑芝麻屑围边的花卷,如盏盏花儿盛放在青蒲草垫底的笼屉里……整条老街的空气里都流溢着出食物诱人的味道。深巷里,早起的老人揭去青布笼罩,清理一下鸟笼,挂到檐下,然后捧着小半导体收音机,慢慢踱进老店里,要一小碟花生米生姜干丝,外加一只刚出炉酥香的萝卜丝咸烧饼,一海碗浓汤细面,一边听着天气预报、早间新闻,一边搛一筷干丝送入口中,慢慢品。穿过晨曦上街的菜农,眉毛、头发上凝着晨雾的湿,满箩筐饱满的扁豆夹、红通通的柿子、嫩生生的红梗菠菜、水灵灵的白萝卜颤悠悠地担在肩上,一边行走一边左顾右盼,店家看着菜新鲜惹眼,招呼着买把青菜、香葱。趁势,其就丢开扁担,要一碗酱油汤鲜肉馄饨,两只糯粘的麻团,大快朵颐。上学的孩童手持着热腾腾的鲜肉大包,飞快地穿行在狭长的老街上,书包里铁皮制的文具盒一颠一颠地砸在小屁股上,哐啷哐啷作响。

老镇的河埠头,人声也渐渐鼎沸。起早汰洗衣被的女人们,一边淘米、洗菜一边拉呱家常里短的阿婆们,卷着裤腿走到石阶最前头担水的茶水炉伙计……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里说: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地停着乡下里来的敞口船。不过,停靠在老镇河埠头的那些船只多的往往是海边乡下人上街卖茅草的船,或者是兴化过来的装满芋头、茨菇、荸荠的船,精明的主妇不到菜市,往往登到船上与船家伶牙俐齿地讲起价钱。船头,裹着绿头巾的船娘低头生着小煤炉,浓烟滚滚,不时见她撩起衣角,擦拭眼角熏出的泪。船上的狗却是撒着欢地一圈圈围着船沿跑,不时地停下来对着岸边的同类狂吠。

隔河,薄雾慢慢散开,现出远近高高低低错落的村舍,一轮大的红日,慢慢浮到老镇的肩头上来……(东台农商行  张明华)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