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随笔《今朝幸有袁隆平》
  • 随笔《今朝幸有袁隆平》

    更新时间:2014-07-18 作者: admin

    查看详情

1

我们都应该知道袁隆平的。

套用当下流行语,中科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位“达人”,是个奇迹:因了他和他的团队,十几亿中国人远离饥饿;他捧出了拯救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说:“天不生隆平,饥贫仍横行”。也难怪农民兄弟将袁隆平亲切地誉为“米菩萨”。

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粮食安全保障”奖时,颁奖者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并用这样的语句表示盛赞:地球幸有袁隆平!

2

这些年来,选人、用人流程都有面试一格,其中多有自我介绍。其他姓氏我不饶舌,只记于本题相关的一些趣话和感慨。

一位袁姓的年轻后生上场,自我介绍时,惶惶中他将自己的姓氏说成“袁世凯”的“袁”,闻声,数位评委哈哈大笑,笑出了眼泪,这位后生的结果可想而知。

无独有偶的是,不一会,又一位应聘后生走到主考官及评委面前,同样 “袁”姓的他介绍自己的姓名时,首先朗声表述,“我姓袁,袁隆平的袁——”,话音未没,全体评委无不颔首,表情解颐,很是赏同,这位考生一激动,脱口而出:“吾族幸有袁隆平!”

3

当下在部分现代女生中流行择偶“三字经”:高富帅。有好事者竟作了,网络流行歌曲《高帅富》,不少男人在这样的“圭臬”下抬不起头来。一日,不知是那位男人无意中搬出一位救兵:“袁隆平!”

袁隆平一不“高”,二不“帅”,三呢,不是世俗字典里所谓的“富” (应当说,他不穷,但他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金粉银雨上)。于是,一些被排斥在“高帅富”之外的男人感慨道:“袁隆平不仅拯救了我们的肚皮,更挽回了大男人的尊严和信心!”

4

用袁隆平的名字命名天上的卫星、市面上的股票,称为“杂交稻之父”,冠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他“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凡此种种,用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和白岩松的话说,无论什么样的“高誉巨荣”,袁隆平受之无愧!

袁隆平出名了(其实他早就出大名了,且是世界级名人)。一些人想当然地猜度:名人多绯闻。恰恰一些名人十分配合人家的猜度,花边新闻不断,让猜测成为事实,也让这些人“坚定信心”地成为“猜度控”,成为“大嘴”,成为“狗仔队”。

而袁隆平很是了得!他与妻子邓哲自1956年相识相恋至今,无论坦途还是逆境,无论籍籍无名还是名贯中西,无论年富力强还是垂垂老至,他俩一心一意,不离不弃;无意诱引,伉俪偕行。

他因事离家,如有一段时间,必然修书于妻,情意绵绵,一声“哲妻如晤”,邓哲心头流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成为全国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核心人物和领军人物,走南闯北、出国访问,有人替他妻子担心,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生活,还能看上他的糟糠之妻,常年在外难免把心给跑野了。

之于流言碎语,袁隆平对邓哲坚定地说:“别说搞科研,当研究中心主任,我就是当了瓦尔德海姆,也要把你带到联合国。”

邓哲动容,闻者起敬。

5

在一些常人眼里,搞科研的人有点“孤”,有点“冷”,有点“傲”,有些“书呆子气”和“学腐气”。

这些恰恰在袁隆平身上不见踪影。

袁隆平不“孤”。他有自己至高无上的事业,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有众多中外朋友,有全国各地数百上千的“门徒”;袁隆平不“冷”。他对事业一腔热忱,他从看到饿殍横野,而悲天悯人,心怀天下饥贫,发奋研制杂交水稻;他还是一位慈善家,尽管平素的生活中“不差钱”,但他十分节俭,有时近乎“抠门”,但每次捐赠,一掷千金,而且不张扬、不做秀;在大家集体合影时,他不忘关照上了年纪的人谨防摔倒;袁隆平不“傲”。他很有人缘,在国内下基层调研,总有一大群人围绕着他;他到国外学术交流,老外就爱与他“侃大山”。在很多重要场合,把门人“以貌取人”,总是将他当作随从而拒之门外,他不恼不怒,直至对方知错请他登堂入室时,他只是报之一笑,不计前隙。袁隆平不“呆板”,而是“有趣”,他的业余生活丰富:会游泳,好排球,拉得一手小提琴,爱读英文名著,擅长跑步,能讲故事,还拍电影。袁隆平不“单调”,而是有思想,有浪漫情怀。这些年来,流行于报章上关于他的“语录”,多被大家津津乐道,咂味再三,可谓是“高僧只说平常话”,只是寓意不平常;他心中的那个著名的“愿望”——《禾下乘凉图》。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他追的不是个体的健康长寿,求的不是儿女后生的福华延绵。

《禾下乘凉图》,一幅美丽的“中国梦”!

6

之于闻名遐迩的袁隆平,不少国家向他颁奖、封他头衔,其中一个国家元首还想用部分国土,来换他这个当代“神农”哩!

袁隆平不为所动。其实他有机会、有理由,与一些“裸官”一样,将账户开到国外,为妻子儿女申办个发达国家的国籍。但他不!他多次朗声地表白:“我的根在中国!”“我的荣誉属于我的祖国和人民!”

其实,文革期间,他这个“黑五类”、“现行反革命”遭受身心摧残,一语难尽;在他水稻研究出现起伏时,遭遇的冷嘲热讽、怀疑,也曾让他一度心灰意冷——但袁隆平是巨人!是赤子!是我们国家之幸!民族之尊!

7

我一直敬仰、挚爱这位老人,追随、研究他时日已久。“莫将粉墙轻许人”,作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中年男子,我圣洁的心地是不轻易驻人,但袁隆平是个例外,是个无需迟疑的衷情!

最早知晓他的名字,还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彼时,我的三姨、堂叔在组织的安排下,与一大批有志青年远赴海南岛学习“南优”水稻制作技术,他们学成归来,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我,在几本油印的讲义册上见到一个相同的名字:袁隆平。这个名字像个传奇的符号从此扎根在我心头。

九十年代后期,我先后在两家新闻单位谋职,他声名渐响,一下子就接通了我过去“心符”的正负极。我进一步地关注他,凡是报章上有关他文字,哪怕只字片言,我都收存下来。我在我的《一个样与不一样》、《五星红旗不会忘记》、《茂盛在大地上的梦想》等多篇文章中提起他、歌颂他。

碰巧的是,我的家乡近年创办了一家种业有限公司,公司门匾题字正是袁隆平的手笔。公司的主人叫杜以成,是 袁隆平 先生看好的“门徒”之一,他与我过去是同事,又与我沾亲搭故,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经常向他了解袁隆平的近踪新讯,每每收获良多,也感慨良多,于是,在一个万物竞长的初夏之夜,在电脑上,情不自禁而又十分流利地打下一行被我用心焐烫过若干遍的字眼:今朝幸有袁隆平。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