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散文《28年,一位行者的光影人生》
  • 散文《28年,一位行者的光影人生》

    更新时间:2014-07-18 作者: admin

    查看详情

初识 吉洪俊 老师是在七年前一次赴九寨沟的旅途中。一位宽厚仁和、平易近人的长者,背着一部普通的单反,话不多,总是淡淡的微笑。彼时,他已是摄影界声名远播的资深前辈,而我,还是一个对摄影一窍不通、拿着长焦卡片机热衷咔嚓“到此一游”的懵懂小子。从绵阳到九寨,从黄龙到松潘,从都江堰到若尔盖,每到一处景致,大伙都一窝蜂拥上前,胡乱拍上一通。唯有吉老,只是若有所思地站在那,也不见他举起相机。于是我便劝他“您也拍几张吧,看这景多好”,他总是微笑“不急,不急”。

地域亲近感是人的天然属性,作为仅有的射阳籍旅人,自然而然就走到了一起。七天的行程,我们互相照应,彼此关心。闲暇中,吉老会给我们漫谈一些摄影圈的趣闻秩事,也时不时地逗逗我的孩子,于是就有了一路爽朗欢快的笑声,给单调的旅行增色不少。

到家没几天,吉老传来他的九寨作品。屏幕前的我,瞬间惊呆了,这构图、用光、色彩、对焦、景深,好象上帝拿着他的手按下了快门,原来照片还可以这样拍!听过一句话“镜头不重要,重要的是镜头后面那个头”,当时以为是抨击器材党的装腔之语,看了吉老的作品,方知斯言不谬。

旅行结束复归忙碌,重新回到为稻梁谋的节奏,吉老也在不断规划新的行摄之旅,我们的联系慢慢稀少,九寨的这段人和事也渐行渐远。

时间永是流逝,再次见到吉老已是七年后。七年虽不算长,但足以让皱纹爬上额头,让步履变得蹒跚,可岁月居然对这位老人没有办法。和七年前一样,吉老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知道我要来,还特地带来了一本他的最新摄影集《鹤韵》。

古人对人际交往,有这样精辟的说法:“有白头如新,倾刻如故。”意思是有的人交往到老,还如初识;有的人偶然相遇,便同知己。我觉得还可以加上一句:“读图如晤”——虽然很久未能谋面,透过作品,便已是执手相看,声气相通了。

这本《鹤韵》记录了吉老28年专注丹顶鹤摄影的坚守与执着,也承载了他28年来为保护湿地生态不遗余力的建言与呐喊。28年,多么漫长的时间跨度,可对于一位坚韧不拔的行者,只是一抹从容与淡定的一瞬。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广袤无比的黄海之滨,多少个春秋寒暑,吉老就像候鸟一样南来北往,用镜头捕捉下一帧帧珍贵的画面,给我们带来纯美大自然的视觉震憾。

28年的跋涉,当年的摄友,或许早已退出江湖,只有他还在坚守着这份事业,以追光逐影、与鹤共舞为乐,传承着鸟类摄影的学术薪火,让人敬佩!

捧着这本摄影集,仿佛看到了一位背着行囊的旅人,虽有高远的目标,却不避险远,一站一站地耐心品味,一景一景地从容鉴赏。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在岁月的风化中不留痕迹,所以需要记录,需要雕刻。这个作品集,正是吉老用心去记下生命中耕耘过的岁岁年年,从而为后人裨益一些启迪,留下一些回首往事的物化依托。

吉老的艺术生命如此旺盛蓬勃,真心期待下一个28年,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光影饕餮。恰如迷笛音乐节那句广为传诵的口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射阳农商行  陈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