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散文:《怀旧的姿势》
  • 散文:《怀旧的姿势》

    更新时间:2017-02-16 作者: 佚名

    查看详情

前些日子无意中看到浙江卫视的《人文深呼吸》栏目,它讲述了诸如陆小曼、萧红、王映霞、张爱玲等民国女性鲜活的过往。抛开狭隘的伦理道德评价,暂且不顾后来的纷纷扰扰,在那样一个看似逼仄的年代里,她们勇敢地追求自由、爱与美,活出一个个传奇,不知让我们今日多少女性汗颜。

继而开始翻看那些钩沉民国人物的书,原来并非我所了解的全部,它远比我认为的更加丰富与立体,于是惭愧自己的浅薄。推倒那些非对即错的评定价值标准,才能重新认识那些被误解了多年的人;放弃了高大全的人物思想,也才能够理解那些伟大人物身上所不可避免的劣根性。只有如此,方能揭开面纱望见真正的面目。

然而这并不是我所探究的真正目的,在了解了那个年代的繁华与落寞之后,我好奇与惊讶的是无法复制的文化盛世。政治乱则乱兮,但似乎并未影响文化的蓬勃发展。那些不可思议的成就,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至今仍让人赞叹不停,怀想不已。我竭尽所能用我想起的很多美好名词去加注他们。

那是一个缔造“巨人”的时代。风格迥异的大师们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其数量之多让人咂舌。当我翻看民国老照片,今天随便说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陈岱孙、金岳霖、叶企孙、周培源等,而他们当初几个人就这样在一张照片里留影,这真是奢侈。而今学术传承似已断续,我们已经许久没了让人仰望的大师,多的是沽名钓誉之徒。

说来也怪,民国距今不过百年,但他们所守护的精神传统却给我们一种相去甚远的感觉,阅读他们总觉恍若隔世。当今世人的寡然无味、风骨的渺渺无迹、现实压力的无处诉说更是令人遥想当年那些自由而高贵的灵魂。物质的日益满足并未带来心灵的踏实安稳,我们拥有积极的入世心态,但却缺少出世的洒脱。

按说人类是往好的方面进化,可是在某一方面我常常怀疑进化论的正确性。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是无法超越的过去,就如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词至宋朝臻于至善,都成了后人只能仰望的高山。民国思想开放与保守并存,中西合体,兼容并蓄。知识分子的话语权相对充分,他们把“承担、独立、自由、创造”的精神化为日常生活伦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家国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学校和报纸均是独立思想的阵地,杰出人物层出不穷,轶事传闻屡见不鲜,从余世存的《非常道》上还可窥见一斑。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在洞悉了可能与不可能之后,无限感伤,也期待着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带来下一个异彩纷呈思想勃发的文艺复兴。

(泗阳农商银行 张惠)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