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散文《竺家巷9号》
  • 散文《竺家巷9号》

    更新时间:2013-02-04 作者: admin

    查看详情

用微波炉烘烤旧书杀菌时,想起了汪老,想起了高邮竺家巷。

那一日,是冲着一睹可爱高邮老头儿——汪曾祺的故居以及喜欢他笔下的高邮风物、人情而往的。

找寻竺家巷,并没有费心思。早起,问讯宾馆前台服务员,碰巧其中一位刚下夜班、眉目清秀的女子家就在竺家巷附近。她说:跟我走,步行,不远。

一路女子话语寥寥,只是过傅公桥行数米,女子指右侧的一家早点店,问:可要停下来吃碗阳春面?

称其为早点店铺实在是太抬举了。内铺四、五个平方,店外拢共两张可折叠小方桌,八张钢筋圈底、塑料胶合板做面儿的简易杌子。生意却好得可以,桌子凳子不够,食客就街边站着吃。十多岁的半桩子孩童、二三十岁脸面拾掇得齐整的娘们或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子、老太婆一样一手端钵,一手执筷叉面,偏着头吃得呼噜噜。

急着寻竺家巷,也因着铺子简陋,我们摇头,急急赶路。

继续向北三四十米,遇一丁字路口,左拐行几步,她指一窄巷淡淡地告诉我们:到了,汪曾祺老家就在巷子内。

匆匆别过她,揣着怦怦乱跳的心,我们进巷挨家寻过去。竺家巷9号!西墙上一块白底普通塑料铭牌,上书:汪曾祺故居。屋,低矮;墙,青灰色,仿佛是一种外墙涂料后来刷上去的;门,倒是铝合金制的,新。

正在打量,对门一家人正好推车出门,看出我们来意,和善地告诉我们:可以敲门,他家还有人住。

然而,许是宋之问所谓的“近乡情更怯”,许是如金昌绪般怕“啼时惊妾梦”,许是以为拜谒邻家老人、寻梦高邮不宜煞有所事、相敬甚远的客套寒暄,在竺家巷来回行走了两回,我,却没了叩门而入的心思。

出竺家巷,见大淖巷、草巷口铭牌,见沿路茶水店、古玩店、铁器店、杂货店,还有长在人家墙角边的南瓜藤、绣球花,探出矮墙的石榴枝、枇杷枝,坐门口洗鹌鹑、剥毛豆的老人,以及摊晒在路边、准备做生煤炉引火料的嫩毛豆壳,似汪老笔下的烟火、温情,心里暗暗欢喜。

沿着来路往回走。再过那家早点店,驻足。干拌面两元一钵,鱼汤面三元一碗,加煎鸡蛋添一元,另外每桌还有一粗瓷碗腌制得金黄的咸菜免费供佐面,价钱便宜得惊人。

内铺煎鸡蛋,面锅支在门外。下面条的女人四十岁开外,矮、胖,但眉眼泼辣、手脚麻利。一撮水面丢进锅,一溜子排开碗、钵,舀一勺炖得化开的熟猪油、酱油,搁少许小胡椒粉、虾籽粉、细盐、味精,点几滴麻油,抓一撮葱花,刚好锅里的面熟。

盛干拌面的是白搪瓷钵,这种器物在我所处的小城已经绝迹多年。为的是经摔还是方便拌面?这个不得而知。但看钵体二分之一向下都是淡酱褐色就知道这钵的历史以及这店铺的生意之好。

吃面条也在店外路边。于是,我与妞也要两搪瓷钵干拌面。夹一筷裹满猪油、虾籽、小胡椒粉、酱油以及葱花香的面条,就一筷浸满咸卤的鲜脆咸菜,瞄两眼对面花鸟店的花花草草,和数声叮叮当当的自行车声、捆了脚蹼丢在路边待售的鸭、鹅嘎嘎叫声还有身旁隐约可懂一两句的张长李短的高邮话,妞大呼:好吃!

抬眼,一个不经意见斜对面一巷名“东台巷”,不禁莞尔。

回程,于傅公桥上淘得《三立集》、《梦故乡》、《江淮方言趣谈》等几本旧书。又于老旧的南门大街上慢慢走一遭,看我喜欢的鱼市、菜市,以及摞倚墙边的店铺门板、冒着白烟的小煤炉和牌坊下悠闲渡步的芦花鸡。

的确好吃!四元钱花销,寻常巷陌,家常人家饮食,不曾进汪曾祺故居、不登文游台,无呱噪讲解,生欢喜心,一样品咂汪老笔端高邮的家常、温和、闲适、可亲,一样心喜欢生。

只是遗憾!带我来的高邮女子,为何当时我不曾停下,与你一起坐下来,吃一碗虾籽酱油干拌面。

  作者单位:东台农村商业银行办公室  张明华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