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台农商银行:激畅活水沃新枝
更新时间:2021-11-16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畅达供给。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村地区,畅通三农发展的资金血脉,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开花具有重要意义。东台农商银行积极促进政银联手,扎实开展“普惠金融进农户 乡村振兴促发展”行动,合力打通“金融支农促振兴”的最后一米。
政银联手 精准滴灌 畅通乡村振兴“毛细血管”
金秋时节,鱼肥稻香。东台市三仓镇镇南村脱贫户刘志宏的鸭棚迎来了三位特殊“访客”,他们是由镇“农业农村局、公安派出所和当地农商银行”组成的普惠金融服务小组,上门进行的一次“家访”。
“你目前养了大约多少只鸭子?”
“养了9000多只,今天马上有10000只小鸭子送来。”
“增加5000多只鸭子,需要再投入多少资金呢?”
“还要再借5万左右。”
在一爿“嘎嘎”重奏的鸭棚里,刘志宏一边给鸭子拌料喂食,一边与“家访”组成员之一东台农商银行三仓支行行长王蒙交谈。
刘志宏是2016年建档立卡脱贫户,前两年他养猪亏损背上巨额债务,去年在农商行扶贫专项经融支持下他上马菜鸭养殖项目,收益渐渐有了起色。眼下他想乘着行情看涨,再新扩一畹鸭棚,将栏存量从1万只增扩到1.5万只。
正说话间,给刘志宏的鸭场运送苗鸭的货车到了,夫妇俩一筐一筐的从车上往棚里搬卸,忙得不亦乐乎。
眼瞅着一筐筐小鸭子进棚安了家,刘志宏开心地笑了,他感慨地告诉记者:当初他养猪亏了40几万块钱,向亲友借钱借不到,邻居朋友也不敢借,都生怕他还不起,好在农商银行雪中送炭,贷款支持他东山再起,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局面。老刘指着身后的鸭棚说,目前栏存有1万只鸭子,平均每月出一次,一只鸭子纯利两块半,他一个月净挣25000块。
“谢谢农商银行帮了我的大忙,农商银行是我的救命恩人。”老刘眼里满是感激、发自肺腑地说。
在镇涉农部门提供的农户基础信息支持下,三仓支行给每一个服务对象准确画像,对每一笔资金投向精准滴灌,力争让普惠金融的活水灌溉千家万户,畅达每一个家庭。
要让乡村振兴这棵嫩苗茁壮成长,还需要及时剪除金融诈骗等在农村滋生暗长的缠蔓毒草。当天同行的三仓派出所民警王伦超手把手指导农户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耐心地讲解相关知识,帮助大家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王伦超告诉记者,现在一些网络贷款诈骗、冒充领导诈骗、网络虚拟投资诈骗等主要针对农村老年、中年群体的诈骗活动非常猖獗,基层公安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向群众宣传揭露形形色色的诈骗手法,教会群众如何反诈防诈。
王警官的宣传得到了王青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青的热烈呼应,他说今年他就遇到过冒充镇领导要加他微信、跟他借钱的骗局。“我感觉加强农村反诈骗宣传很有必要!”王青表示。
自今年9月启动“普惠金融进农户 乡村振兴促发展”活动以来,作为“乡村振兴主办行”,东台农商银行以“普惠金融进农户”为主线,努力实现支持乡村振兴与银行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对这项工作,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费翔有着独到见解,他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如果把乡村振兴比作一棵大树,千家万户是这棵大树上的根须。我们金融服务特别是我们的普惠金融,就是要把金融营养注入到每一根根须,这样让这棵大树更好地蓬勃生长。”
让普惠金融产品成为百姓身边日用
发展普惠金融的目标是让曾经普通人不易触摸的金融产品变得人人可用、简便好用、百姓日用,真正让金融活水润泽寻常百姓,惠及千家万户。东台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韩阳表示:“要通过科学设计,扎实推广,让老百姓像到超市购物、上街买菜一样方便使用我们的普惠金融产品,让金融工具更广更深地融入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这天,时堰镇红庄村5组村民纪涛喜鹊临门,东台农商银行时堰支行的工作人员一行来到他家,在墙上挂上了银行信用户的牌子。90后的纪涛满怀创业激情,但常常受资金短缺的困扰和贷款难的烦恼。
“几年前我办企业在银行借贷款的时候,手续是比较繁的,一个手续常常要半个月到20天左右才能下来,有时还要到村里盖章啊,所有的担保人都要到齐啊,太麻烦了。”
“现在你看多方便啊,授予我东台农商银行的信用户,只要拿手机对着牌子上二维码一扫,几分钟贷款就能到账。”纪涛边说便拿起手机比划着,眼里跳跃着兴奋。
作为一种与风险相伴生的特殊商品,金融产品简化方便的背后是对风险的科学精准把控。东台农商银行除了采取走访调查健全客户信用资料等传统手段外,注重运用大数据、数字技术等先进科技构建信用体系、风控体系,打造风险把控的“防火墙”。
在该行信息科技部,技术攻关团队正抓紧推进针对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数字建模。总经理王劲松向我们介绍,建模前前后后经过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期间充分考虑了农户所从事的行业特性比如他家的田亩数以及所从事的一些其他行业的特性,收集了大大小小100多个维度。然后通过抽象、清洗、数据加工,基本上形成客户的360度画像。通过建模的数据分析,得出这户农户应该授信的额度。
风险把控的核心是客户群体信用体系的建立和维护。“针对农户缺乏有效担保的情况,我们主要以个人的信用记录为参考依据,给予一定的信用贷款额度。信用程度越高,贷款额度越大,信用记录越好,享受的贷款利率优惠幅度越大。这样就形成一个信用记录越好、贷款额度越高、贷款利率越低的良好导向。”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吴凯告诉记者。
围绕推进普惠金融理念落地,市农商银行针对不同对象量身定制,推出了“金东e贷”“企业信用贷”“学习强国贷”“抗疫增信贷”“村官贷”等多种普惠产品,受到了客户群体的普遍欢迎。生产铸造钢特种合金、一直不缺资金的时堰镇普林斯铸造材料有限公司今年遇到了上游原材料疯涨导致资金抽紧的坎,东台农商银行上门提供的“企业信用贷”一下子救了企业的急。董事长徐爱军感慨地说,企业信用贷,简单便捷,及时填补了企业因原材料暴涨而造成的资金缺口,真是一场“及时雨”。
当前,该行全行上下正全力推进“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基础创建,加大普惠型金融重点领域贷款投放力度,力争到今年末,全行普惠型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
交叉挂职 换位补位 碰撞出“金融促振兴”的实践火花
要将普惠金融这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的大局,不能仅靠金融部门剃头挑子一头热。东台市通过推行地方党政部门与金融单位双向交叉挂职,互补相融,从而在实践中碰撞出“金融促振兴”的亮丽火花。
东台农商银行新街支行行长崔青是一位90后,今年他同时兼任新街镇镇长助理一职。小伙子热情似火,干劲十足。新街电商产业发达,全民创业氛围浓厚,崔青在上任时向组织表态:要切实担起一肩双挑的职责,灵活运用普惠金融工具,为全民创业、地方发展升温添火。
记者采访他时,崔青正在电商企业东台市北海船舶设备有限公司走访调研,该企业主要从事电商网络销售,业绩一直不错。今年准备新辟厂区,上新品,扩产能,满足不断飙升的订单需求。
“虽然它的固定资产不是很大,但是综合考虑它的经营业绩、企业信用等情况。我们决定给他授信500万元,支持他的新厂区建设。”崔青语气笃定。
金融服务的快速响应和有力支持令北海船舶设备有限公司的当家人徐向前既感意外又倍感暖心。“想不到我们的项目贷款这么快就能批下来,使厂房建设能很快地推进,估计明年就能交付使用。我们的新产品项目开工投产能增加5倍的销售量。”老徐信心十足。
因地制宜找准金融工作与地方发展的聚合点,让金融普惠的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富安支行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涉农骨干企业富安茧丝绸公司蚕茧收购依靠传统的手工登录记账,亟待数字化转型。
“传统的人工采集登录信息的方式容易产生身份证名字的误差,从而为老百姓的取款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了解这一情况,我们及时向总行反馈,通过总行科技部门研发新的数字化的信息采集系统。”东台农商银行富安支行行长、挂职富安镇镇长助理张敏告诉记者。
农商行科技部收到基层的业务诉求后,组织团队攻关,专门为富安茧丝绸公司量身定做了一套蚕茧收购的数字化系统,经过春茧收购1.0版本试用和秋茧收购2.0版本升级完善,有效规避了人工登录的偏差、错漏,使蚕茧收购从一直沿用的手工登录记账方式一步跨入数字化时代。
除了助企服务,挂扶人员还有“六项”工作任务,即:协助分管一项具体工作、挂钩一个经济薄弱村、服务一批规上企业、帮扶一批低收入农户、提出一揽子经济发展“金点子”、参与洽谈引进一个招商引资项目。与地方政府齐心协力破难题、谋发展。
“他们既是党政参谋员、银政企民联络员,又是支农支小服务员、金融知识宣传员,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上发挥了金融助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新街镇党委组织委员周宇这样评价他的新同事崔青。
推进普惠金融,金融部门需要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同样,地方党委政府在宏观决策、统筹发展中也需要引入金融思维。双方通过人员交叉挂职,换位补位,从而碰撞出智慧火花。
东台市农业农村局科员姜霖挂职担任东台农商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助理,全新的角色令她收获了全新的体验。
“以前没有近距离得接触过金融工作,现在我挂职这个岗位,让我对普惠金融工作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我感到发展普惠金融对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身体力行,将这种金融思维运用到具体工作当中去,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近年来,东台农商银行不断从基层实践中摸索普惠金融落地的路子:普及代发80.18万张社保卡,让农村老人足不出村就可以领取养老保险;将1000万元以下贷款营销权限下放到镇区支行,更贴身灵活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银政干部双向挂职服务机制,推动了资源整合、跨界融合,共架沟通“连心桥”,共画服务“同心圆”、共铺百姓“致富路”。
(陆军 崔永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