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记忆里的“筒子楼”》
更新时间:2021-12-30
最近听说古松弄要拆了,碰巧又刷到个抖音号每天更新一些太仓老照片,不禁让我想起年幼时在府南街生活的那段时光。
年幼的我和父母住在府南街上的一栋“筒子楼”里,这种住宅楼每层南北方向的中间部分自西向东是通往上面一层的楼梯,楼梯两侧都是没有扶手的墙壁。没有灯,白天上下楼梯光线已有些昏暗,晚上则需要打个手电。
每一层楼的东西两头各有三户人家,楼梯的北侧是一墙之隔对称的两间狭小的厨房,东西两头的三户人家共用同一头的那间厨房。东头厨房西边墙壁的下方是个简易的液化气灶台,没有抽油烟机。北边的窗户下方是一个水泥砌的大水槽,水槽右侧的下方则有一个边长约三十公分方形的洞,用来倒痰盂的。楼梯的南侧是一条与北侧厨房一样狭长的走廊,这走廊有多窄?住我家东边隔壁大我两岁的哥哥,那时的他也就二年级吧,两腿往两边墙上一蹬,就能像蜘蛛一样灵活地上下爬。
走廊的南侧就是我家了,我家是三楼走廊往东第一家,三个房间分布在走廊两侧,北侧的一小间是餐厅,里头东边靠墙放着一张八仙桌,八仙桌上方嵌在墙上的储物架上放着很多无线电和计算机的工具书。餐厅里的小水槽也是洗漱的地方,冬天要洗澡,就得坐着我爸的自行车前往北边约一公里外的人民桥浴室。
那时的邻里关系比现在亲近得多,可以算得上是老苏州常说的“金相邻”。上幼儿园的我常去找隔壁的哥哥玩,那时上小学的他作业也不多,有空带我一起玩,除了给我表演他“飞檐走壁”的绝技,他家还有台录像机。那时候的录像带还是租来的,他拉着我看91年孟飞版的《雪山飞孤》,还把被单往身上一披,手里抄着把量衣服的木头尺子说他是什么“苗大侠”,后来我看了99年黄日华版的,才知道他演的是“苗人凤”。
他母亲包了馄饨也常会端些来给我们吃,汤里放勺猪油,别提多香了。后来隔壁的哥哥搬家了就很少再见了,只知道他上了军校。我常和爸妈开玩笑说:“哥哥小时候的‘功夫’没白练,长大当军官真好。”
“筒子楼”里的生活条件虽然不比后来,却承载着太多我童年的美好回忆。2013年“筒子楼”拆了,现在古松弄也要改建了,在为太仓城市发展感到欣喜和自豪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了陈奕迅的那句歌词“时间向前走,一定只有路口没有尽头”。回望曾经那些温暖或痛苦的日子,都将成为你生命里的风景,帮你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太仓农商银行 丁晓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