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散文《秋——诗词中的寂廖之美》
  • 散文《秋——诗词中的寂廖之美》

    更新时间:2013-09-12 作者: admin

    查看详情

立秋后的清晨,河面,渐渐氤氲起一些湿湿的雾气。狗尾草叶尖上,凝聚起一滴滴玲珑晶透的露珠。梧桐知秋,深院里,“噗”地坠下第一片叶,细微的声响溅起微尘。推窗,夜气微凉,指尖划过处似有流水声响。

雨,率先进了长短句,在向晚的天光里,开始潇潇地下,细而疏,薄而凉。打在残荷上,淋在蕉叶上,滴进檐下竹制的灌漏中……于是,温庭筠念着梧桐树,数着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李易安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巴山夜雨涨秋池时,李商隐问“何当共剪西窗烛”;范仲淹谙尽孤眠滋味,愁情烦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纳兰容若问“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梦也何曾到谢桥?”

因关了离愁,夏日的那枚杏黄月,也渐渐淡了、瘦了,发出泠泠镀银的冷光。月如钩时,李煜无言独上西楼,离愁别绪“剪不断,理还乱”;落月成孤倚时,容若回首“回廊一寸相思地”,叹息“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月明之夜时,李白遥想今夜鄜州,伊人闺中独看,“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王建思量“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江南,冷月无声时,姜夔念念不忘二十四桥边的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杜郎怅惘“玉人何处教吹箫”。

水,倒是如二八的佳人出落得越发的清秀、如玉温润。有诗为证,王维在辋川闲居,写诗赠裴秀才:“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秋水不但如玉,还浸染天光,雾色。宋代周密说:“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范仲淹在《苏幕遮》中云:“秋色连秋波,波上寒烟翠”;《滕王阁序》更是绝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到了李贺的《唐儿歌》中,秋水,则成了清朗男子的一双明眸!宋代诗人王观的妙笔更是生花,“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纯净之美,到了极致。

秋叶,秋草则格外的萧瑟。秦观笔下“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秋,似一幅水渍未干的册页。“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的《山中》,秋叶分外的萧萧。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悲怆之意,如大提琴曲,喑哑低沉。到了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寥寥数笔,枯藤、老树则跃然纸上,其色,昏且黄。

篱上的黄花,倒像是被怂恿了似地竞相吐露出朵朵颤微微的心事,不胜的瘦弱、羞怯、寒凉。李易安东篱把酒黄昏,伤情“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还是易凋零的,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云:“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曹雪芹笔下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则更是将秋花、秋草、秋灯、秋夜一网罗尽,其愁音袅袅,如隔着云水听箫,格外的缠,格外的绵。(东台农商行 张明华)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